《海风》文章推荐——陈子昂:一代文宗,大廉不谦

发布者:图文信息中心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3-10浏览次数:86

陈子昂:一代文宗,大廉不谦

                                           作者:文艳

初唐诗人陈子昂,开创一代诗风,其《登幽州台歌》《泽州城北楼宴》和组诗《感遇诗三十八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代表作,充分体现其“忧济天下、直言敢谏”的政治实践,“为官重公慎、立身贵廉明”的从政为官之德,充分体现其“大廉不谦”的精神风骨文章研读其一生经历和留世诗篇,其“大廉不谦”的人格品德,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榜样。

陈子昂,字伯玉,唐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初唐著名文学家、诗人、诗歌理论家。24岁举进士,适逢唐高宗李治在洛阳病逝,上《谏灵驾入京书》,武则天“奇其才,召见金华殿”,赞陈子昂“地籍英灵,文称伟晔”,拜麟台正字,后擢为右拾遗(唐代谏官),后世称“陈拾遗”。他终其一生在政治与文学上,树立了壮开唐风、谏政倡廉的丰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廉文化。陈子昂38岁时因父亲年迈辞官还乡,被时任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冤死狱中,年仅42岁。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为人熟知的《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和组诗《感遇诗三十八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

陈子昂既为“诗人”又为“谏官”一代文宗”因其在文学上的成就,为我们熟知,对于其“大廉不谦”的精神也应该为后人所传承。“大廉不谦”出自庄子《齐物论》句“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意思指真正廉洁的人是不会谦虚逊让的,或并不标榜自己的廉洁的。按今天的话说,“不谦”就是当仁不让,敢于担当,其力倡“文学回归汉魏风骨”的改革精神和“忧济天下、直言敢谏”的政治实践,“为官重公慎、立身贵廉明”的从政为官之德,充分体现其“大廉不谦”的精神风骨。作为“一代文宗”,陈子昂敢亮诗骨,“壮开唐风”;作为一代谏官,陈子昂清正廉明,直言敢谏,敢于较真作为著名政论家,陈子昂洞察国势,卓有远见。

一、立志报国,剑起蒿莱

陈子昂幼而聪颖,少而任侠,年十七、八,尚不知书。后折节向学,慨然立志,在射洪金华山乡校里发愤攻读,在这里,陈子昂数年之间通晓经史子集,擅长写作,不几年便学涉百家,从中汲取智慧,这也孕育了“忧济天下”的大志,养成了“为理想不谦不让”高格。

陈子昂一直关心国事,渴望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其感遇诗“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表达了陈子昂立志报国之心。陈子昂在《春夜别友人二》里有一句诗直抒胸臆“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意思是:思君念君想赠什么?献书论政是我初衷,可见其政治抱负。陈子昂一心渴望建功立业,不仅希望以诗歌补察时政,更希望以智勇报国;正如卢藏用在《陈氏别传》评价陈子昂“感激忠义,常欲奋身以答国士”

陈子昂在公元686年左右写下感遇诗第三十五首“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这是他在从军北征的归途中抒发个人的感慨,也是他的第一次出征边塞,他也因此看到西北边塞政治军事上的危急形势,也由此激发了他的抗敌报国之心,其忧患边疆安危的爱国情怀可见一斑。陈子昂书写了公元696一697年,陈子昂随武攸宜率军讨伐契丹,因前军失利,三军震恐,陈子昂主动向武攸宜献策请战,但未被采纳,陈子昂感到报国无门,内心焦灼激愤,登蓟北楼写下了千古绝唱《登幽州台歌》,这也是被世人所传唱、熟知的名篇,如果你有机会再次踏上金华山上陈子昂古读书台,穿越时空的绝唱也定让你久久不能释怀

二、胸怀天下,忧济元元

在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里,有人看到的是悲壮孤独,有人看到的是忧济天下的旷世高品和无我境界。我们再吟唱这首诗篇,试想,以“风骨”著称的陈子昂面临流弊困境或权贵打压,却始终忧济苍生、胸有雷电、豪情满怀,无论何种境地,绝不轻易放弃初心初念这是对陈子昂从立志报国到一生倡廉精神的高度升华。因此,从《登幽州台歌》里能深层次感受到,作者表达更多情感是对理想、情怀及生命意义矢志不渝地自觉与坚守,表面上是作者的绝望,而事实上是作者对后世来者的殷殷期望,是天地之心,雄才之情。这首诗歌也呼唤着一批批来者勇担使命,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为民而自励,为国而图强

还有陈子昂在《感遇诗》第十九首里所写“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这首诗也被我们所熟知。《摆脱贫困·把心贴近人民》一书中说:“唐朝陈子昂有一句诗:'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意思是说,高尚的人,不追求一己之利,他所关心、济助的是普天之下的老百姓。对封建王朝的中央大员来说,有此番见解确乎难能可贵

、忠贞直谏,不谦担当

通过阅读陈子昂的诗文,发现其诗文大都面对现实,直陈政见,表现出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忧国忧民的民主精神。他一生关心民苦,体恤民疾,曾多次为民请命,他能超越古代绝大多数士大夫之胸襟,从未局限于一朝一君的兴衰成败,心系的始终是江山社稷的稳定与天下苍生的安危。

据记载,文明元年(公元684年),陈子昂考上进士,尚未授官,遇唐高宗驾崩,武则天欲将高宗灵柩由洛阳送回长安安葬。陈子昂冒死上《谏灵驾入京书》,指出三秦之地“顷遭荒馑,人被荐饥。自河而西,无非赤地;循陇以北,罕逢青草。莫不父兄转徙,妻子流离,委家丧业,膏原润莽”,主张就地安葬,不要劳民伤财。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如在《上蜀川安危事》的奏疏中,他曾经对诸羌的进犯感到忧虑,对蜀川人民“失业”“逃亡”深表同情,对“官人贪暴”“侵渔”“剥夺”百姓的罪恶加以愤慨的指责。尤其在当下再来细细研读“失业”这些超前概念,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他的担当精神所在。还有其在《谏雅州讨生羌书》疾呼:“今又循贪夫之议,谋动兵戈,将诛无罪之戎,而遗全蜀之串。”正如赵儋在《为故右拾遗陈公建旌德碑》中说:“陈君道可以济天下,才可以致尧舜。”身在朝阙,心系天下,拳拳赤诚之心溢于言表。其文虽议论朝政得失,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强烈的爱国爱民情感。

四、从官公慎,大廉不谦

陈子昂拥有安黎民、济天下的伟大心志,反对劳民伤财,横征暴敛,同情人民疾苦;反对拓边开疆,穷兵黩武,主张保境安民;反对严刑猛制,滥杀无辜,提倡贵仁措刑;反对任人唯亲,奸佞当权,力主旌纳忠正。更重要的是在宦海沉浮中,陈子昂以“从官重公慎,立身贵廉明”为座右铭,在朝堂中倡导“兴廉除贪,清廉为民”,在奏疏中才敢于义无反顾地大声疾呼,“察孝兴廉,以除天下之贪吏!”“廉耻以兴,天下所以直道而行也”,彰显着皓月清风般的教化之功,以求还朝政一片清明。《新唐书。陈子昂传》有:“廉者憎贪,信者疾伪”,也是从侧面对陈子昂一生诗骨正气、刚正不阿、直斥社会流弊的诗廉形象的侧面表达。

武则天当政时,举国上下大兴佛寺。为了唤醒当政者,陈子昂不惜冒着触怒龙颜的危险,借重阳节选拔诗魁的契机,献劝诫诗《感遇十九》,这是一首针砭时弊的政论诗。先提出“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百姓)”的论点,紧接着,用“黄屋非尧意,瑶台安可论!,将节俭的圣人“尧”与奢侈的“殷纣王”对比,接下来又将武则天与“纣王”类比,类比出武则天挥霍民脂民膏,下令天下各州建寺庙并雕刻精美的佛像!提醒武则天应当像圣人那样忧济百姓。最后,得出结论,“夸愚适增累,矜智道愈昏”,即不要用佞佛来愚民而增加忧患,卖弄智巧只能使政治更加昏乱。真是振聋发聩,掷地有声,辣味尽出!可以说,最后这两句诗在达意上最能彰显陈子昂的风骨!最能体现作为谏官的陈子昂敢于为民请命的忠诚与担当。敢于较真、不谦担当是陈子昂作为谏官的品格。他生性耿介,光明磊落,该出手时就出手,不惜触怒龙颜,惹恼权贵。这就是“大廉不谦”的核心要义

对待友人,陈子昂还委婉劝廉。在陈子昂《送魏兵曹使痦州得登字》诗中有劝廉诗句“羌笮多珍宝,人言有爱憎”。陈子昂在送友人魏兵曹出使嵩州(今四川西昌)时,婉转劝友人要廉洁奉公啊,不要贪图羌族、笮族的珍宝而损害了朝廷官员的形象!《新唐书·陈子昂传》中也有“廉者憎贪”“以廉劝贪”这样的文字记载,可谓青史有据!

正如开篇所述,陈子昂作为“一代文宗”,敢亮风骨,“横制颓波”;作为一代谏官,直言敢谏,勇于较真。如此作派,底气何来?大廉高洁,无私无畏,不谦担当。陈子昂无疑做到了千古言官中少有的“大廉不谦”,即不贪名利,清直特立,敢想敢为,勇于担当,且担当得理直气壮。也正如当今射洪在传承陈子昂精神所描述的一样,只有大廉才能大公,大公才能无私,无私才能无畏,无畏才能大忠,大忠才能责无旁贷,“不惮死亡之诛以极谏”,如此恪尽言官天职,陈子昂无愧为历代言官的榜样!

~本章完~

  

——以上节选自《海风》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