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中国梦实现的精神支撑
李 峥
(新乡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摘 要:一个伟大的民族不能没有梦想,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伟大的民族梦想离不开强大的精神支撑,中国精神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撑,也是凝聚改革共识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应当将中国精神培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纳入精神文明建设体系、融入社会生活,以更好地用中国精神为中国梦凝聚人心、凝聚力量。
关键词:中国精神;中国梦;爱国主义;改革创新;民族复兴
一个伟大的民族不能没有梦想,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也是无数仁人志士毕生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追求。要实现伟大的民族梦想离不开强大的精神支撑,“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种中国精神就是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因而,应从实现中国梦的视角出发,分析中国精神的基本内涵和现实价值,探究培育中国精神的方法路径。
一、中国梦视域下的中国精神解读
(一)中国精神的文化内涵
爱国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也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情感,“在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爱国主义始终是主旋律……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里”。比如,“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人生追求,这些都表现了中国人民对爱国主义精神的价值认同和自觉追求。每到国家存亡、民族危难的关键时期,爱国主义精神就会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引领中国人民同舟共济、共度难关。
革新是中国古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中国古人认为,宇宙是生生不息,永远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比如,商汤的《盘铭》上就有“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周易》中也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长期发展中,这种革新思维演变成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革新精神,从商鞅变法到王安石变法,再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这些都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革新精神。同时,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弥久历新,不断繁荣发展,就在于中华民族有着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文化精神。
(二)中国精神的繁衍发展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进入了外困内忧、霜寒交加的发展时期,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中国人民并未放弃民族复兴的梦想,并以生生不息、玉汝于成的中国精神探索民族复兴之路,进行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等艰苦卓绝的探索,在探索中也推动了中国精神的繁衍发展。比如,以爱国主义为内核的民族精神又孕育了勤劳勇敢、爱好和平、热爱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道德,繁衍出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焦裕禄精神等革命精神。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为精神动力,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改革,创造了有独具特色的“中国模式”,形成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改革精神。正是在中国精神的指引下,中华民族跨越了重重艰难险阻,破除了种种发展障碍,实现了一个个民族振兴的伟大梦想。
二、中国精神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的现实价值
(一)中国精神是中国梦的精神支撑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发展中孕育的自强不息、、改革创新的精神品质,是核心价值观的集中凝练与精神表达,也是中国梦的精神支柱与内在动力,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融入中国人民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国人民跨越艰难险阻、实现繁荣发展的精神动力。因而,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要用中国精神为精神动力,推进经济、政治、科技、教育的繁荣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人心、凝聚力量。
(二)中国精神能为改革攻坚凝聚共识
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我国已进入了改革发展的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渐凸显,面临着收入分配差距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市场秩序不规范、社会腐败现象多、社会矛盾冲突多等问题,改革共识、社会共识、价值认同等逐步弱化。显然,要破解这些改革发展问题,就需要弘扬中国精神,用中国精神维系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构筑中国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改革攻坚凝聚社会共识和价值认同,为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更多的思想动力。
(三)中国精神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离不开强大的综合国力。国家综合实力不仅包括国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实力、科技发展等硬实力,还包括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信仰、政治观念的影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家软实力的作用越来越大,许多发达国家都将软实力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使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核心价值观是中国软实力的核心,而中国精神是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应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将中国精神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之中,提高我国的政治影响力、文化传播力、科技创新力等,提升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和吸引力。
三、实现中国梦进程中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的路径探索
(一)把中国精神培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培育和弘扬中国精神,就需要将中国精神融入国民教育体系,融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教育环节。比如,要将中国精神教育融入家庭教育之中,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儿童对父母、家庭和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热爱之情;将中国精神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并根据教育阶段、学生情况、教育环境等制定中国精神教育的目标、方法和内容,做到中国精神教育入校园、进教材、进课堂,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道德品质与价值观念,提高学生对爱国主义意识和社会创新能力;将中国精神教育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公民意识教育、普法教育、思政教育等社会教育之中,为中国精神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使中国精神成为全社会的价值认同。
(二)将中国精神培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体系
首先,将中国精神纳入思想道德建设体系。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是中国民族在数千年积累中形成的高贵品质,它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也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的内在原因。改革创新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民族优良的生生不息、繁荣发展的精神动力。在思想道德建设中,要将中国精神融入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之中,通过中国精神培育培养社会成员的理想信念与道德观念,为中国民族复兴铸造坚实的精神支柱。比如,可以利用博物馆、红色旅游基地、革命纪念馆等教育平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播中国精神的正能量;利用传统节日、纪念日、庆典活动等宣传中国精神,用报刊、电视、互联网、手机等传播中国精神,用优秀的影片、电视剧、音乐等弘扬中国精神,将中国精神变成国人的价值认同和自觉意识。
其次,将中国精神融入科学文化教育之中。当前,要将中国精神融入科学、教育、卫生、体育、文艺等文化事业之中,用中国精神推进科学文化事业发展。比如,可以将中国精神融入科学文化发展纲要,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与创新型社会;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创建活动将中国精神培育落到实处,不断提升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在全球化的今天,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国家软实力变得越来越重要,各国都纷纷制定文化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因而,应将中国精神融入文化产业发展之中,融入大众文化和商业文化之中,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文艺作品弘扬中国精神,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三)将中国精神培育融入社会生活
弘扬中国精神不是某个社会群体的先进行为和道德追求,而应当是全体社成员的价值追求,它承载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理想追求。因而,培育中国精神需要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将之融入社会生活之中。比如,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让人民群众都成为爱国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积极培育者;要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榜样示范与模范带头作用,以实际行动提升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和凝聚力。
中国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也是中国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饱经风霜而弥坚的内在根源。因而,要深入挖掘爱国爱民、改革创新、自强不息的中国精神,用中国精神为民族复兴的民族梦凝聚人心、凝聚力量。
参考文献
[1] 赵士红.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3(05).
[2] 丁少峰.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的关系[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3).
[3] 王会民.中国精神崛起的多维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04).
[4] 葛盈君.中国梦的实现与中国精神的弘扬[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02).
作者简介:李峥(1986- ),女,汉族,河南新乡人,新乡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本章完~
——以上选自《青年与社会》2019年10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