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博览》文章推荐——从哪吒闹海到魔童降世

发布者:图文信息中心管理员发布时间:2019-09-13浏览次数:50

 

 

从哪吒闹海到魔童降世

  

  

殷商时期,陈塘关总兵李靖家,发生了一件怪事:夫人怀胎三年零六个月,生下了一个肉球。每个中国人都知道,肉球中的孩子,就是中国古典神话中最著名的少年英雄:哪吒。哪吒,最早传说来自古波斯和古印度教神话,传入中国后与佛教、道教等本土文化不断融合,历经千年,逐渐演化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肩挎乾坤圈,臂绕混天绫,脚踏风火轮,手持火尖枪。今年的暑期档,丑萌的哪吒横空出世,颠覆了以往传统的哪吒形象。截止撰稿时,《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破37亿,位列中国影史电影票房总榜第四,成为中国影史动画电影票房冠军,并以“黑马”之势继续狂奔,使“国漫迷”为之欢呼。

人物的现代性

在传统的、有关于哪吒的故事中,这个人物及其周围人物的形象带有浓厚的神魔色彩。即便哪吒在由冲动任性走向驱妖除魔的过程中人物性格有所变动,但这些变化依然具有单一性,缺少一个人在生活中该有的挣扎、矛盾,更多的是一股冲动的血性。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导演保留了神话外壳,在内容上赋予了故事一种新型的色彩和走向。在人物塑造方面,其是超人设定的同时,更加强调他作为一个人的特性。

影片塑造了很多精彩的人物,例如太乙真人、哪吒、申公豹、李靖夫妇和敖丙。每一个人物都与现代社会中的人物类型相对应。

太乙真人这个形象与《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有相似之处,好吃懒做,在游戏人生的同时又兼顾着他重要的使命,他是一个喜剧式的人物,让人生中的沉痛得以冲淡。由于他所代表的正义性,既定的邪不压正的剧情走向,观众便也原谅了他性格中的缺陷,如因为贪吃贪喝改变了两个人物的命运。

哪吒作为当之无愧的主角,消减了他的神性,还原为一个“坏小孩”的儿童形象。他内心极度渴望爱与关注,渴望友情与被认可,外表却呈现出一副不在意的样子,与《哪吒闹海》和《封神演义》中的哪吒相比,《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形象更为真实丰满。

李靖夫妇在这部影片中则由大写的“人”转变为小写“人”,后者中融入了更多的世俗因素,由不可触犯的男性权威转变为传统爱子的父亲形象,使其人物形象更具有普遍性。

敖丙在其中是个悲剧性的人物,背负着光复整个家族的重任。他不能拥有自我的选择和意志,并且遵从自己是妖的命运。但在最后,他在哪吒的影响下重新找到自我。

申公豹在其中虽看似是一个反派角色,其实却是权力的受害者,是一个勤勉努力,但只因妖的本体身份而不被重用的人物形象。

“这部剧中没有反派,只有真正的少年”编剧史航曾这样讲到。这部影片的可贵之处在于不存在单一的反面的形象,相比于单纯的探讨好人与坏人,更重要的是探讨该成为怎样的人。

思想的现实性

《哪吒之魔童降世》之所以风靡,单靠它的特效和故事很难成为现象级的电影,更重要的是它贴合实际,生活在现实中的每个我们都能在某个方面与之产生共鸣。孩子从中获得游嬉的快乐,青年人从中看到不向命运服输的曾经自己的某个瞬间,而中年人从中看到自己身为父母的影子,并且每一层面的人们都能得到某种启迪,这是电影成功的关键。

《哪吒之魔童降世》重点突出了两大主题:父母如何教育孩子以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且正是前者支撑了后者。在电影中,李靖夫妇与哪吒不再是《封神演义》中杀子与弑父充满利益、权力的关系,而是演绎为一场平凡的亲子关系,前者以爱与哪吒的叛逆博弈。在此意义上,哪吒身上天生的魔性特征被弱化,由此激发出的李靖夫妇对孩子宽容和爱的本能成为重点表现的部分。

电影的这个主题可谓切合了当下的热门话题:父母在望子成龙的期盼下究竟如何教育孩子,究竟如何与孩子相处?亲子关系在当下对于有孩子的家庭来讲,应该是一个让人头痛的问题,网络上不断发生的因父母与孩子的矛盾造成不可挽回的家庭悲剧,也证明了当下教育题材的急需性和受欢迎性。

“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是谁只有我自己说了算”、“生而为魔,那又如何”……电影中一句句振聋发聩的宣言可谓让观影者心潮澎湃,哪吒说出了我们每个平凡人,或者说我们大多数小人物内心不敢说出的话。哪吒的自我从一开始就在,只是被周围人,也就是陈塘镇上的人们的评价掩埋。他在被迫证明自己是妖的愤怒中其实是在证明自我,虽然这个自我还未找到正确的方向。是后来父母和师父的爱,也是唯一的朋友敖丙的友情使他渐渐战胜了自己的命运,并最终成为了自己。而成为反衬角色的敖丙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一个让人心疼的孩子,他和哪吒不同的是,哪吒其实在一直在做着真实的自我,无论是魔还是仙。而敖丙的悲剧性在于他从出生到长大,他的自我被深深压抑着,他有着必须怎么做的人生轨向,像极了我们现实中被规划的某个你我。

打破成见扭转命运

为了打破原有的故事套路,《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加入了很多现代人喜闻乐见的元素,如太乙真人和哪吒的外形,在某种意义上是丑角的形象,尤其是哪吒,齐刘海、烟熏妆、鲨鱼牙,一脸痞相,但这种丑恰恰打破了观众对于传统正义感爆棚的哪吒的既定印象,取得了一种反差萌的效果。

他们的讲话带有无厘头的搞笑因素,如太乙真人的四川口音,哪吒编的顺口溜等等,这点与《大圣归来》一脉相承,这些新形式让观众在幽默中看到深刻,在大笑时沉思。导演的这样一种表达思路深受他的偶像周星驰的影响,“就算是一条底裤,一张厕纸,都有他的用处”——小人物式的所思所感。

如果说《哪吒》是个奇迹,那么电影背后的导演饺子,则是用了近20年的时间来预谋这场奇迹。经过了66次剧本修改,20多个特效外包团队,1400多个特效镜头,1600多位动画制作人员才成就了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

导演饺子原名杨宇,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大三时通过同学介绍开始自学三维动画软件。2002年,临近大学毕业的饺子“弃医从文”,2005年,饺子决定辞职回家自主创作一部动画片。他给自己起了“饺克力”这个艺名,觉得中西合璧,又好吃又能补充能量。

2008年,一部署名为“饺克力”的16分钟反战动画短片《打,打个大西瓜》发布,先后获得三十余个奖项。2009年,饺子和制片人刘文章共同创立了可可豆动画室。2015年初,光线旗下彩条屋影业CEO易巧找到饺子,希望能合作制作动画,不限思路不限题材。2019年7月《哪吒之魔童降世》问世,让站在“40岁中年”边上的饺克力改名为自己爱吃又是中国独有的“饺子”,最终证明了自己天赋。

国漫的百年之路

目前深圳正在举办国漫百年大展。了解中国动画,必须先认识国漫先驱人物:万氏兄弟。他们用自己仅七平方米的房子改造成绘制、洗印、放映的工作室,摸索了四年,经过数以百计实验的失败,掌握了动画片的基本技术。1926年,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四位万氏兄弟制作了出了中国第一部动画《大闹画室》,而至今无人不晓的《米老鼠》却是于这部动画发行两年后的1928年才诞生。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更激发万氏兄弟对动画的热情与斗志,连续制作了《同胞速醒》《精忠报国》《民族痛史》《航空救国》等十几部动画片,使动画成为了抗日战火中的一种宣传方式。

1940年,美国卡通片《白雪公主》在上海放映,抢占票房头首。这对万氏兄弟触动很大,他们决心要做一部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高质量长片动画。历时1年半的时间,在1941年,万氏兄弟制作出了中国第一部长片大型动画《铁扇公主》,时长1小时20分钟,创下当时亚洲地区第一部长动画片的纪录。

《铁扇公主》还发行到了东南亚和日本,“日本动漫之父”《铁臂阿童木》、《森林大帝》的作者手冢治虫因此迷上了动画艺术。1981年,手冢治虫来到上海,见到了他的偶像万籁鸣,激动的说:“我是看了你的片子后,才决定做动画的。”

50年代,中国动画学派逐渐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大批动画创作者展开想象力,用木偶、剪纸、水墨等多种表现形式,开发了大批经典作品。

洪汛涛于1955年创作的木偶片《神笔马良》在国际竞选上获得了儿童娱乐片一等奖,这也是中国美术片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1955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色的》,在画面效果上几乎是当时动画片的巅峰,并获得了第七届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节奖。在拥有了彩色动画片技术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1956年又推出了一部更具有代表性的彩色动画《骄傲的将军》。其在表现形式上借鉴了京剧的元素特征,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色彩。

1957年的4月,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终于正式建厂,共分为三大部门:剪纸、木偶、动画部。作为中国规模最大、资格最老的动画制片厂,上美拍摄了400多部美术电影,占全国美术片总数的80%。

60年代,中国动画的黄金时期。

1960年,根据方慧珍与盛璐德创作的同名童话改编的“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横空出世,它是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全长15分钟。整个故事的灵感取材于齐白石先生的名画《蛙声十里出山泉》,蕴含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积淀。在1961年至1981年间,《小蝌蚪找妈妈》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多个奖项,令世界动画界赞叹不已!

在60年代的动漫还有一部神作,那就是《大闹天宫》(上集为1961年,下集为1964年)。它由国产动画的开创者万籁鸣与唐澄合作导演,从筹拍到完成足足耗费了4年时间,参加创作的人员共有近三十人,成片后的动画上下集总时长超过了100分钟。《大闹天宫》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映,先后参加了18个国际电影节展映,屡获大奖。

60年代的同期优秀动画作品中,还有脍炙人口的《小燕子》(1960)、第一部折纸动画《一棵大白菜》(1962)、街知巷闻的《没头脑和不高兴》(1962)等等。

80年代,中国动画历难重生。

从1978年底开始,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在经历了十年磨难后,国产动画开始涅槃重生。

1979年,《哪吒闹海》问世,刻画了个性鲜明且具有反叛精神的小英雄哪吒,成为我国第一部大型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在国内外各大电影节上获多个奖项。除了《哪吒闹海》,80年代的国产动画也出现了一些好作品,比如《三个和尚》《阿凡提的故事》《九色鹿》《天书奇谭》《黑猫警长》《葫芦兄弟》《邋遢大王奇遇记》《舒克和贝塔》,这些经典延续至今。

90年代,国产动画开始了下坡路。

进入90年代,那时几乎家家都有了电视机,大量优秀外国动画厂商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圣斗士》《忍者神龟》《变形金刚》《灌篮高手》《足球小将》等占据了少儿档的时间,无疑压缩了国产动画的生存空间。尽管如此,还是有几部属于90后的国产动画片记忆:《镜花缘》、《魔方大厦》、《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海尔兄弟》和1999年动画版《西游记》等等。

1999年,国产动画迎来了一波小高潮,动画长片《宝莲灯》上映,历时三年制作,是我国动画史上首次采用故事片导演来指导、电影演员配音的动画电影。其中采用国际上惯用的先期音乐和对白手段、杜比SRD六声道全数码立体声录音技术和电脑三维特技在中国动画史上均属首次。李玟《想你的365天》、刘欢《天地在我心》、张信哲《爱就一个字》三首电影配乐,记忆一直留存至今。之后,中国动画人开始对动画进行商业、产业化的运作。

21世纪,国产动画的新征程。

进入21世纪,最先爆红的是《蓝猫淘气三千问》,但依然没有跳出“国产动画=儿童动画”的套路。随即,2002年的《我为歌狂》是中国第一部校园音乐题材的动画片,在当时的口碑很高并且开辟了中国动画片一个新的品类。

国产动画热度最强的当属《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的剧情和画面都深受幼儿观众的喜爱,并且也发行了电影版动画,另一个成功的便是《熊出没》。在这样的惯性认知下,我国的国产动画始终扮演者低龄、幼稚的形象角色。

2015年后,国产动画进入电影元年。

2015年在国产动画电影史上应该是被铭记的一年。年初《十万个冷笑话》上映,成为元旦档的一匹黑马;年中《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上线,一路扶摇直上,绝地逆袭,以9.56亿取得成功,打破国产动画电影票房纪录;年末,追光历时数年打造的《小门神》上映。以前,6000万元曾被视为非低幼国产动画电影的一块“天花板”已被打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不仅观众带来了希冀,也打开了中国动画产业的新世界大门。

耗时12年打造的《大鱼海棠》于2016年上映,每一帧都带有浓浓的中国风,被观众评价为“美哭”。2019年初,《白蛇:缘起》的上映打破了沉寂已久的“国漫崛起”声。《白蛇:缘起》有更为成熟的制作模式,剧本依托于经典神话故事但又未拘泥于传统,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进入21世纪,国家出台政策对中国动漫产业大力扶植。现阶段,在人口红利之下、在资本的跟进和IP授权概念的推动下,动漫衍生形式不再停留于传统玩具行业,泛娱乐、漫影游联动现象普遍,甚至向着新领域积极进发。

即便如此,从《大圣》到《哪吒》,中国动画电影已经不知不觉沉寂了4年,希望它能真的像导演饺子说的那样:当大家都不再提国漫崛起,都不抱着支持鼓励的心态,国漫已经变成大家的生活必需品了,那个时候,国漫就真正崛起了。

  

  

                           ~本章完~

——以上选自《世界博览》201917期